当前位置: 首页 >价格排行 >【煤海先锋】排忧解难的矿井专家——记六矿副总工程师陈泉建

【煤海先锋】排忧解难的矿井专家——记六矿副总工程师陈泉建

2023-05-10 14:56:27

“副总工程师陈泉建为我矿建设出了不少‘金点子’,仅-440大巷扩修工作就节约投资近4个亿。”7月26日,六矿开拓区相关负责人说。

陈泉建,入党26年,六矿开掘副总工程师。工作29年,陈泉建是集团屈指可数获得“全国煤矿支护优秀专家”称号的工程师,2014年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支护专委会聘任为支护专家。2001年,他荣获省“九五”技术改造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他被评为市职工一线技术英杰。2016年,他被评为集团“十二五”技术英杰。今年五一表彰会上,陈泉建又获得市劳动模范称号。

众多荣誉的背后,是陈泉建攻破技术难关,爱岗敬业的动人故事。

六矿-440石门运输大巷是该矿井下主要运输巷道,设计服务年限60年,全长1050米,垂深670米,是典型的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自1990年投入使用以来,由于周边采动影响地压逐年加大,作为穿层巷道,平均每年都要进行扩修,每3个月需拉一次底。

2010年,六矿对该巷道采用常规支护方法后,4.2米宽的巷道经过1年收缩了近一半,严重制约矿井的通风、运输能力,影响煤矿安全高效生产。该矿频繁对该巷道进行扩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面对矿井就要支不住的情况,陈泉建决心要攻下这个难关,通过现场查看巷道现状,分析原因,他大胆创新,提出新的锚网、锚索、锚注“三锚”动态耦合支护技术,经过论证,得到矿领导的认可。

2011年,该矿对-440大巷再次扩修时,陈泉建主张把原有的松动圈全部挑掉,采用“三锚”动态耦合支护技术,并且对不同地质条件分段支护,选用不同的支护方式,成功地将原有7.8平方米的失修巷道扩大为33平方米,目前已使用6年半,年节约维修费用980万元,服务期内可节约投资3.9亿元。

该技术目前已在一矿、四矿、五矿、十三矿、十矿等多单位推广,经济效益显著。2015年,该技术先后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年会和国家煤矿安监局全国煤矿推进安全基础现场会上交流,获2015年全国煤矿支护创新成果一等奖。该技术不但解决了煤矿深部高应力破碎围岩的支护问题,而且在非煤矿山、铁路、隧道具有普遍的推广应用价值,经省科技厅鉴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该矿2015年新开采的丁5、6-22240工作面属于孤岛工作面,面临的深井沿空掘巷小煤柱支护是全国性的支护技术难题,在掘进期间往往是前掘后翻,回采期间需超前扩修,掘进成本高,回采工效低,严重影响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

2016年7月的一天,长期研究该技术难题的陈泉建脑中忽然灵感突现,他把常规用于岩巷的中空注浆锚索用于丁5、6-22240风巷小煤柱支护,创新了小煤柱裸巷中空注浆锚索加固技术,并根据小煤柱的松动圈情况设计锚索长度,打破了传统注浆必喷、先喷后注的支护习惯,在不喷浆的情况下直接进行注浆加固,保证了浆液能够充分扩散。

通过反复试验并改进,终于取得显著支护效果,3个月内巷道收敛变形由45%降到12%,有效控制了巷道的收缩变形,避免了移交前重新翻修,满足了安全生产需要,每米可节约人工、材料、辅助费用3500元。

集团分别于2017年3月和8月在六矿组织召开两次技术交流现场会,并给予了高度评价,集团各大矿井先后到六矿参观学习,目前已在集团全面推广,按集团每年沿空送巷4万至5万米计算,年创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长期效益无法估量,在集团支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7年7月,该技术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苏州成果评审会上得到专家高度评价,获得2017年全国煤矿支护创新成果一等奖、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陈总对三水平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矿建和安装部分都能省不少钱,该项目主线明暗斜工程将于7月底完工。”该矿三水平办技术员刘畅说。

为保证采区正常接替,六矿三水平工程目前正在加紧施工。今年3月,为确定三水平丁二采区变电所设计方案,设计单位平煤设计院出台了3个方案,由于方案耗资巨大,陈泉建对选建位置及支护形式都予以了否定。他深入现场查看巷道,通过查询分析地质资料,提出了在离二水平丁二变电所附近的废旧巷道上扩修做变电所。若新做巷道需3万元每米,仅扩修一项就节省了200万多元。由于安装时缩短了电源距离,能省出很多电缆,降低了人力、物力成本。

近4年来,陈泉建领导、组织和参加的《高应力软岩大断面巷道“三锚”动态耦合支护技术研究》等10多项成果获地厅级二等以上科技进步奖,撰写的《高应力三软煤层小煤柱沿空掘巷强化支护探索》等4篇论文分别在《中国煤炭》等核心期刊发表,参与研发的《高强度可缩支架》获国家发明专利,《高预应力等强全螺纹锚杆螺母》等5项成果获实用新型专利。成果和专利的推广,节约了支护成本,改善了职工工作环境,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他撰写编制的《科学避压、合理支护》课件,系统总结了六矿多年的支护经验教训,受到了公司领导及同行的高度评价,为集团的巷道设计和支护技术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是企业给了我成长的平台,技术追求无止境,我将继续努力回报企业,惠及职工。”陈泉建说。



来源:平顶山日报(本报记者 高轶鹏 通讯员 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