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价格排行 >市政科技信息2018年第4期丨排水篇

市政科技信息2018年第4期丨排水篇

2023-05-10 14:56:27

全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经典案例展示


法国——巴黎下水道系统

巴黎的下水道总长为2484千米,拥有约3万个井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每天有超过1.5万立方米的城市污水通过这个庞大的系统排出城市。设计之初,管廊里同时修建了两条相互分离的水道,分别集纳雨水和城市污水,使得这个管廊从一开始就拥有排污和泄洪两个用途。

如今,这些管廊已经不仅是下水道,巴黎人的饮用水系统、日常清洗街道及城市灌溉系统、调节建筑温度的冰水系统以及通信管线也从这里通向千家万户,综合管廊的建设大大减少了施工挖开马路的次数。

特点:总长已达2100千米,并已制定所有大城市建设综合管廊的长远规划。

日本——日比谷地下管廊

1926年,日本在关东大地震以后的东京复兴建设中,完成了包括九段坂在内的多处长约1.8千米的共同沟。采用盾构法施工的日比谷地下管廊建于地表以下30多米处,全长约1550米,直径约7.5米。日比谷地下综合管廊的现代化程度非常高,承担了该地区几乎所有的市政公共服务功能。

特点:采用盾构开挖,在大深度地下建设综合管廊网络系统。

中国——上海浦东张杨路人行道地下管廊

上海于1994年在浦东新区张杨路人行道下建造了两条宽5.9米,高2.6米,双孔各长5.6公里,共计11.2公里的支管综合管廊,收容煤气、通信、上水、电力等管线。

特点:我国第一条较具规模的运营地下管廊。

新加坡——滨海地下管廊

新加坡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规划设计:地表以下20米内,建设供水、供气管道;地下15米至地下40米,建设地铁站、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和实验室等设施;地下30米至地下130米,建设涉及较少人员的设施,比如电缆隧道、油库和水库等。

滨海地下管廊距地面3米,全长3.9千米,工程耗资8亿新元(约合35.86亿元人民币)。

特点:容纳供水管道、通信电缆、电力电缆,甚至垃圾收集系统。

德国——耶拿地下综合管廊

前东德城市耶拿的第一条综合管廊建于1945年,内置蒸汽管道和电缆,以更合理地利用地下空间。如今,耶拿共有11条综合管廊,通常在地下2米深处,最深的一条位于地下30米处。该地下综合管廊可容纳多种管线,水、气、电、通信、供暖所用管线均可共用同一管廊。这样,在管线检测、维修、更换或增减时较为便捷,可持续发展优势明显。

廊道内,管线可放置在底部,也可用支架等固定在墙上。由于受到廊道保护,管线几乎不受土壤压力、地面交通负荷等外部因素影响,管线所用材料也可更轻便些。

特点:管线检测、维修、更换或增减时无需开挖,可持续发展优势明显。

中国——白银市综合管廊

白银市为首批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之一,为甘肃省域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2区3县,面积21209平方公里。

市政管线现状为地下管线老旧、容量不足,管线权属众多,且存在多头管理与无人管理并存现象,新建的地下管廊将解决这一问题。

特点:总体布局结合高压线入地、地下空间和人防;无管网式超细干粉自动灭火装置;天燃气管道入廊;所有管线集中出舱。

中国——珠海横琴新区管廊

横琴综合管廊建设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工程总长33.4公里,其长度是上海世博园区地下管沟的5倍。综合管廊最窄处也有3米宽、3米高,容纳了电力、通讯、给水、中水、供冷、供热及垃圾真空系统等7种市政管线,内设通风、排水、消防、监控等系统,由控制中心集中控制,实现全智能化运行。

由于建设综合管沟,总计节约土地40多万平方米。结合当前横琴的综合地价及城市容积率,直接经济效益超过80亿元。

特点:一次投入最大、建设长度最长、辐射面积最广、纳入管线最多和施工难度最高。

日本——横滨MM21区管廊

横滨未来港21是通过重建横滨市中心部分地区构建而成的海滨城市,是横滨的核心项目,简称MM21。区内的电线、电话线、光纤网络、上下水道和暖气系统全部预先设置在地下的共同沟内。

特点:集旅游、商务、购物、会议、展览、博物馆于一体的超大地下空间综合体规划项目。


——参考自:《中国给水排水》杂志官方微信



神奇黑科技能用“喷泉”修复水质


近日,笔者在位于麻涌镇的麻一涌看到,,这样的喷泉在麻涌麻一涌的河道中一共有5个。

麻涌安装这些喷泉可不是为了美观。原来,这是麻涌麻一涌河道原位生态修复工程,在河道中安装喷头,通过ISSAPGPR原位生态修复技术,改善河涌水质。这一“黑科技”的使用,极大改善了麻一涌的水体质量。

麻一涌为麻涌镇的主要内河之一,属于感潮河流。起点为麻一中心路,终点到向北断头处。由于位于河流末端,水流速度缓慢,内积泥较多(约70-100cm),麻涌于2017年10月申报继续对麻一涌进行再修复。

麻一涌河道原位生态修复工程属东莞市首批30条河涌整治示范项目之一,整治河段为545米,共有喷水探头5个,水面面积4360平方米,水面宽约8-20米。

项目动工后,先后解决了河中设备电源接入、河道水位保持、底泥改良及沉水植物种植等问题,并于今年1月正式进入运行状态。通过了第一阶段黑臭水体考核验收工作,麻一涌原来的水体已得到很大的改善,基本消除黑臭现象。预计运行6个月后,水质指标溶解氧、COD(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达到地表V类水。

麻一村二坊村民莫加敏表示,这个工程启动一个多月以来,水质的确有好转,不像以前河水几天不流动就会臭;他还表示,好的水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维护。

麻一涌治理采用的ISSAPGPR原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是什么呢?据悉,该技术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鉴定,在治理黑臭水体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目前,已经在全国各地300多条河道应用。

该技术的主要原理是通过生态修复剂激活土著PGPR微生物(PGPR指对植物生长有促进或对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有益的细菌统称),通过PGPR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进行有氧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除磷作用,以及构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高效食物链,恢复水体的生态系统,从而提升水体自净能力,达到水质提升的作用。该技术主要的优势有:原位生态,无二次污染;水体和底泥的整体修复;效果显著持久,雨后水质快速恢复;设备安装简单,维护方便等。

麻一涌河中喷头其实是提水式曝气机,他们与河岸的两台微生物修复设备协同作用,通过增氧和活水生化氨,使河涌中的原位微生物成倍增长;同时,河底的沉水植物能够吸收富营养物质,从而共同达到水体修复的目的。

麻涌实现了14条村美丽乡村全覆盖。通过美化、修复了内河涌水环境;建设截污次支管网;以及截污、清淤、治堤、生态治理等手段,对麻涌水道进行生态再修复,让水乡麻涌持续焕发生机和活力。


——参考自:中国给水排水(图片来源见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