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缆动态 >“华能榜样”宣讲材料

“华能榜样”宣讲材料

2023-05-10 14:56:27

达拉特发电厂 郑桂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我是北方公司达拉特发电厂的郑桂杰。今天,站在这里,面对“华能榜样”这样一个沉甸甸的称号,心里既有压力更有动力。

1994年,我从湖南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毕业,怀揣着建设“亚洲最大火力发电厂”的梦想,走进建设中的达电。可是茫茫戈壁滩上,除了基建工地很远处有几片低矮的民房,就是一场接一场的沙尘暴,还有厂门前刚刚种下的、低矮的白杨!恶劣的生活环境,让我有些彷徨。

幸运的是,我被分配到继电保护专业,这是标准的专业对口,它满足了我毕业时对“工作”的所有想象。令我快乐的还有,班里绝大部分同事都是年轻人,大家都有着尽快熟悉设备、掌握技术的冲劲。

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最前沿的“哨兵”,技术复杂、涉及面广,我就和男同事一样,天天转现场、查系统、翻规程……1997年,在内蒙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业全员统考中,我得了第一名!这让我对干好继电保护工作更有信心了。20多年来,只要从现场回来,我就对照图纸一遍遍揣摩系统,学习专业知识,边学习边做笔记,现在保留的学习笔记还有上千页。大修启机、设备抢修是提升技术的好机会,这些我都不放过,经常主动留下来加班。

全身心地专注于继电保护工作,让我拥有了过硬的技术,经受住了一次次大考!

2005年5月29日的雨夜,由于雷暴雨的极端天气,造成达电220千伏站全站停电,4台机组同时跳机!凌晨两点,“马上回厂抢修”的电话将我惊醒。我匆匆和爱人打个招呼,就冲进大雨里。出租车穿行在荒凉的国道上,脑子里想的全是现场怎样了、该怎么处理。雨拍打着车窗,不到一小时的车程,变得那么漫长!一下车冲进厂区,平时灯光明亮的变电站此刻一片漆黑,网控室里的空气更是紧张得透不过气。必须尽快找到故障点!我和同事迅速调取保护报告和录波报告,进行分析判断,推断出故障位置。很快,我们在一次设备现场找到了故障点!事故中所有继电保护装置全部正确动作,4台机组迅速重启,事故对电网的冲击降到了最低!当变电站上空再度被灯光照亮,我觉得平时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技术精湛,工作起来就会有底气!全厂与系统相关的重大设备改造,编写保护安全措施及技术方案工作十分关键,因为稍微考虑不周就可能导致跳机。这费心费力的苦差,领导点名都让我来完成,不论我在班组还是后来调到检修部,我到哪儿,这活儿就跟到哪。

2011年,联络变压器搬迁,需要拆除二次回路。由于直接关系到全厂外送输电线路的安全,二次回路又极其复杂,编写安全技术措施的那两周,我天天紧张地查图纸、查系统,查阅图纸上百张,几百根二次线、上千个端子被一一查清脉络,制定安全技术措施一百多项。由于先期工作准备充分,我和同事们拆除回路推进顺利,全厂升压站的安全性有了可靠保障!

在从事继电保护专业工作十多年后,看着同期进厂的好友纷纷走上管理岗位,大学同学也大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也有些犹豫:还要不要在生产一线拼下去?可是,2011年蒙西电网母差保护拒动、10台机组跳机、大面积停电事故,给了我极大的触动。一次保护拒动,竟造成如此惨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我深刻地认识到:在生产一线工作,也能体现自身价值,继电保护工作就是时刻在刀尖上行走,唯有心存敬畏,才能担负得起系统

“哨兵”的职责!

继保专业的老师傅们常说:干继保越久,就越“胆小”。我总自嘲自己有“强迫症”,刚刚干完、核对完的工作,一走出现场却又心里犯嘀咕,然后再返回去重新确认线是不是接好、滑块是不是恢复……

随着保护装置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一个误接、误碰,可能就是背负不起的生命代价和沉重的经济损失,这是心累。为了设备抢修而没白没黑地加班、甚至多少天回不了家,这是身累,即使是专业里的男同事,也觉得有很大的压力。有时候白天进了现场,再走出现场见到的已经是第二天的太阳!可我愿意用“累并快乐着”来形容我挚爱的继电保护工作。

2015年7月,全厂迎峰度夏抢发电量的黄金期,1号机组却频繁发出“发电机三次谐波定子接地”预警。我们连夜开工:查找问题原因,跟踪保护动作10多天,分析动作报告及状态数据,通过比对500多组数据及曲线,终于准确判定出故障位置,并进行处理,成功避免了停机!有辛勤的付出,就有丰硕的收获。多年来,我牵头承担及参与了150多项技术改造,完成了90余项事故分析处理工作,发现并消除了20多起重大设备隐患。就在去年底,我配合内蒙古第一个特高压外送项目,完成了新机组调试任务。在23年的继电保护工作中,我没有因为自己的疏忽,造成一起保护误动、拒动事件,我感到很欣慰。

2012年,经国家人社部批准,北方公司建立了以我个人名字命名的、自治区第一个女性领军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让我更好地完成技术攻关外,更可以培养和带领年轻人学技术,回馈企业对我的培养。工作室成立5年,培养的青工有3人获得集团公司技术比武三等奖,2人在自治区继电保护技能大赛中夺得冠亚军!

这些年,作为一名电力工人,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工作,各级组织却给了我那么多的荣誉,,成为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这些,让我深受鼓舞,同时,也更感到责任重大。

我一直很喜欢这样的诗句: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

我愿做一棵白杨,守望在北疆,守望在发电机旁,用我的所能,回馈华能对我的培养!

张志坚事迹宣讲材料

华亭煤业公司陈家沟煤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叫张志坚,来自华亭煤业公司陈家沟煤矿。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做汇报,我的心里有些激动,也有很多感动。

1975年,我出生在甘肃省静宁县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家里生活贫苦艰辛,父母亲种了一辈子地,越来越年迈体弱。初中毕业后我就到一家小煤窑打工开始养家糊口。那时候,小煤窑的生产条件相当落后,安全几乎没有什么保障。2002年的秋天,华亭煤业公司招收农民工,我辞掉了小煤窑的工作,来到陈家沟煤矿工作。虽然只是农民工,但能够到国有大矿干活,我很兴奋、也很珍惜。每天和工友们一起下井干活,我总是跑在最前面,脏活累活抢着干。过了不久,区队领导看到我能吃苦,干活有些“钻劲”,就安排我跟着老师傅学干电工。

2005年,陈家沟煤矿进行120万吨改扩建,我参与了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师傅耐心教,我认真学,边干边琢磨,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工作中也能独立解决一些小问题了,工友们都开始称我为张工。我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了被人看重的滋味,不觉有了一些自满。

然而,2007年发生的一件事儿,彻底改变了我的认识。6月的一天晚上7点多,我接到矿上通知,930轨道下山主提升液压绞车发生故障,运输系统瘫痪,调度室点名让我检查维修。面对突发故障,我心里有些发虚。但故障就是命令,我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迅速投入检查中,五个多小时过去了,我却啥问题也没查出来。那晚,升井回家已经凌晨1点多,却怎么也睡不着,满脑子都是设备。凌晨四点多,我敲开了师傅的家门,在他的帮助下,我又一次下井,干了2个多小时,总算查出了4处故障。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我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听见工友再叫我张工,都觉得不好意思。师傅看出了我的心思,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技术这条路很长,遇到挫折不怕。你叫张志坚,性格该跟名字一样,意志坚强,你一定能行。”师傅的话激励了我,我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珍惜在大矿干的机会,争取早日转为正式职工。

从那天起,我每天比别人早下井,晚升井,把遇到的问题一个一个记下来,回家后再分析琢磨。好多次,师傅在睡梦中被我叫起,在电话那头给我讲解。靠着这股劲头,我比较全面地掌握了煤矿机电设备知识及维修方法。逐渐的,大多数的电气、机械故障,我都能做到手到病除了。2007年,我获得了技师资格。2008 年,我开始负责区队所有机电设备的检修工作。在当年9月份华亭煤业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了电工组第一名,同年,被评为“甘肃省技术能手”。

2009年,矿上将我从农民工转为了正式职工,任命我担任检修班班长。我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我第一时间给老家的父亲打去了电话,年迈的父亲哽咽着说“娃呀,要好好干呐!”父亲的话,至今还经常在耳边响起。

我深知是陈家沟煤矿、是华亭煤业、是华能这个大平台,让一个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有今天!我也知道自己底子薄,基础比较差,在钻研技术这条路上,永无止境,只有更加努力,才能回报企业。我抓住一切机会,提高技术水平,并琢磨着怎么样用自己的技术,为企业多干点有用的事。

2010年9月工作面回撤时,我发现人工回撤胶带费时费力,如果能有套机械装置就好了。于是,我和工友开始想办法,搜集材料,绘制图纸,尝试研制。每晚回家一放下碗筷,就钻进书房琢磨图纸。好几次,为了搞清楚一个数据,整宿都没有合眼,爱人埋怨道:“自己家的事也没见你这么拼命过。”近40天时间里,我们不断修改设计图,加工零配件,尝试组装调试。然而,整套装置投入试验时,却出现了动力不足等问题,这让我深受打击,好几天晚上都没有睡着。看着我愁眉不展的样子,工友都劝我放弃。这时候,倔强的“毛病”又犯了,我执拗地认为,只要敢想敢干,反复试,一定能成功!

我干脆住到了车间,一遍遍研究图纸,反复测量数据,时间一天天过去,难题一个个解决,眼睛却被车间的电焊刺得一天比一天难受。爱人知道后,买了眼药水来矿上看我,心疼地责备道

“你就不知道疼啊,以为自己是铁打的?”

双驱动液压卷带装置试运转成功那天,看着胶带被整齐快速卷装,工友欢呼着将我高高举起,纷纷说“班长,你真行!”我生平第一次流下了幸福的眼泪,粗略估算,这套装置一次性节约费用80多万元,工友们在也不用人工回撤胶带了。虽然从那以后,眼睛留下了病根,后来还做了手术,但一想起我们研制的这套装置,至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就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尝到甜头的我,劲头更足了。这几年煤炭行业就像坐过山车,

大起大落,矿上号召党员当好提质增效的先锋。我就琢磨,在困难面前,党员就要冲在前、干在先,虽然市场我们说了不算,但我们把手里的技术用好了,也可以给矿上节省点成本,省下的不就是多赚的吗?

2012年下半年,煤炭行业遭遇寒冬,当时矿上正赶上工作面搬家,为了抓住年底最后几个月煤炭销售旺季,矿上决定再新开一个掘进面。可是,到哪里去找一台现成的、300多万元的新掘进机呢?公司将设备租赁站4台报废掘进机调配给矿上,让我们自己解决。听到这个消息后,我找到区队长,提出了改装维修掘进机的想法。矿上经过研究,给了我们班40天时间。这些报废失修的掘进机,型号不同,使用年限过长,资料残缺,配件缺失,而且改装维修在矿区可是第一次。有人说我没事找事儿,但我清楚,自己不仅是个检修工,更是名党员,只有千方百计解决技术难题,才能为矿井安全生产服好务。

我们想方设法找来了掘进机构造图,不分昼夜着手改装维修。尤其是加工整机护板时,在地上一跪就是两三个小时,一个部件加工完成后双腿都麻木了。那一个月里,我和工友每天一早上班,深夜下班。爱人知道我的脾气,不搞出结果不会罢休,就一人默默地承担了所有家务。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提前11天完成了改装任务,为赶工期、保生产任务赢得了宝贵时间。整个加工维修只用了5万多元,我们却有了一台价值300多万元的新掘进机。看着我们改装的掘进机飞速运转,心里感到特别满足和自豪。担任班组长7年多来,我和工友们先后完成了10多项技术革新改造,创造了12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11岁的儿子在一次作文时写道“爸爸不仅黑得像煤,更像煤一样会发光。我知道,他是属于矿山的。”

15年前,为了生活,我走进了陈家沟煤矿;15年后,我成为了华能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技术工人的岗位上实现了我的人生目标。我想告诉每个人,在这个大家庭里,只要你努力、勤学习、肯钻研,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我是一名矿工,我愿做一块煤,干一辈子煤矿,为华能集团的事业发光发热!


肖瑞怀宣讲报告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我叫肖瑞怀,来自澜沧江公司漫湾水电厂,我从事电气二次工作。

1989年,我从云南省电力学校毕业, 第一次踏上漫湾电厂这片土地。当我在深山峡谷中,看到电厂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时,我被它的宏伟深深的震撼了。漫湾电厂是云南省第一座百万千瓦级的水电站,身边的前辈常说:“一生要能干上一座百万千瓦级的水电站,此生就无憾了。”而年轻的我,就站在这片土地上,成为它的一员,我的心里顿时萌发了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这种责任感和自豪感陪着我走过了整整28年。

刚参加工作,我就遇到五台机组的安装调试工作,我心想: “这可是一个学习的好时机!”可因为是女同志,领导和同事加班、消缺从不安排我,我当时又着急、又失落,主动争取进厂房的机会。但是,当我兴冲冲的跟着同事来到厂房,面对庞大的发电设备,看着复杂的技术图纸,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我才发现,我不会的东西太多了,压力一下子就大了起来。但是,我并不希望因为年轻而不能承担重任,因为是女员工就不能冲锋在前。那时候,我就在心里暗暗的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学好技术,成为业务尖子!

那段时间,我每天抱着一堆图纸跟着同事往厂房跑,站在旁边看着、听着、做着笔记;下班后我又跟着厂家做启动试验、边做试验边记录试验方法、查阅标准、分析试验数据。我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从最简单的知识学起。那时候,老式的信号继电器又大又沉,检修信号盘又脏又累,但是检修能与设备进行零距离的接触,能更好更快熟悉设备,于是,我主动检修信号盘,这一修就是三个检修期。很多同事跟我开玩笑说:“怎么检修信号盘的都是你?在这三个检修期里,全厂1000多个信号回路被我查了无数遍,每一条回路、每一个接线端子都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业精于勤荒于嬉,慢慢的,我和设备有了默契,也有了感情。后来,处理故障时,我都不用看图纸,就能判断出故障的范围和原因。

1998年3月,我因病刚做了手术,期间由于检修工期的临时调整,恰逢8号机组二次部分接入监控系统,这项工作关系到8 号机组能不能实现无人值班,对电厂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作为励磁专业负责人,又是一名党员,我不能在这么关键的时刻离开岗位。于是,我隐瞒了手术的事,术后第三天我不顾家人的再三劝说,毅然离开医院赶回了电厂。一路上的辗转、颠簸让我的身体有点吃不消了,但那时的我,满脑子想的都是8号机组的事,只想能快一点回到电厂。在改造现场,连日的加班,伤口的疼痛,让我头晕目眩,看着身边熬夜奋战的同事,想到自己和同事付出的心血,我还是咬咬牙挺住了。直到现在伤痛不时还会发作,但是一想到8号机组顺利实现了无人值班,里边有自己的一份付出,我感到很欣慰。

2007年,澜沧江公司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很多同事被抽调到新的单位,此时电厂5台机组励磁系统要改造,人手紧、任务重,工期非常紧张,重担压到了我和同事的身上。我们每天早出晚归,每一分钟都在和时间赛跑,一共用了40天的时间,完成了

5台机组励磁系统,3800多个回路的改造工作,每台机组都一次通过试验。

这么多年,我都过得很充实,我办理了2000多张工作票,完成了180多项设备技术改造,敷设了1000多根二次电缆,理清了上万个二次回路,我从来没有出现过差错。

近年来,澜沧江公司争创世界一流水电企业,漫湾电厂作为 80年代全国水电的“五朵金花”之一,也在奋勇争先,创造了连续安全稳定运行4900多天的不菲业绩,同时电厂发动全体员工在修旧利废、提质增效上多下功夫。

2010年至2012年间,我带着同事们完成了返回屏控制系统、

500kV和220kV同期系统的设计和改造工作。2015年以来,用改造更换下来的一些旧设备,重新设计组装了1号机组顶盖排水控制系统、泄洪洞检修门控制系统,为厂里节约资金163万多元。旧设备的再利用,不仅培养员工动手创新的能力,同时让大家体会到省一分钱真是比挣一分钱容易。

作为公司新员工培训基地,我们一直努力为公司培养新兴力量。漫湾电厂电气二次设备技术更新较快,已经历了三代升级改造,二次专业队伍越来越年轻,年轻人充满活力,但是缺乏实战经验。我作为老师傅,就该做好传、帮、带,就有带好新员工的责任。我一共带了20 多名徒弟,我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带着他们边干边学,边检修,边查回路,边修改图纸,整理出来的电气二次图纸都能堆成一座小山。为了培养新员工的动手能力,我和同事们搭建了继电保护和可编程控制系统实操平台。只要有时间我就带着徒弟们在实操室,教他们接线工艺、编程思路和调试方法,再教他们怎样把一张张图纸做成一件件鲜活的作品。

实操平台为年轻人铺设了一条成长的“快车道”,在这里,年轻人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快速提高,实操平台成了电厂技能竞赛人员的培训和选拔中心。

这些年,徒弟们逐步成为业务尖兵,成为各单位的中坚力量,看到他们不断取得新的进步,我为他们骄傲!

看到一批批年轻人快速成长,我很开心,有时也会伤感。因为,每次看到他们,就会想起自己的儿子。作为母亲,在儿子成长教育的过程中陪伴他的时光少之又少。水电站大多数地处深山峡谷,远离城市,和家人聚少离多。还记得曾有一个徒弟跟我请假时说,师傅我想出去看看红绿灯,这就是大山深处的水电人。因为忙于工作,儿子一岁半,就由年迈的父母照看。这么多年,我父母为了不让我分心,他们连生病都瞒着我。为了支持我的工作,我爱人放弃了县城工作的机会,来到了漫湾这个偏僻的山村教书,这一教就是20多年。是家人无条件的支持给了我无尽的力量,是同事的关心伴着我前行。

回望当初,和我一起进厂的40多个姐妹,如今只剩我依然还工作在生产一线。同事劝我:“干了那么多年了,还是转到轻松一点的岗位吧。”说心里话,我也犹豫过,但是,每天一走进厂房,看到那些自己熟悉的设备,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又怎能割舍得下。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水电人,只是一名普通的华能员工。我带着初到漫湾时的梦想情怀,和我的电厂朝夕相伴了整整28年,我深深爱着漫湾,爱着生生不息的澜沧江。

现在,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恩,感恩集团和公司给予我的荣誉,感恩组织对我培养和关心,感恩在漫湾电厂度过的岁月,我会珍惜荣誉,不忘初心,守护好设备,带好年轻人,为华能的发展做出贡献。

王小江宣讲报告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王小江,来自雅江公司加查水电站。

非常感谢集团公司把“华能榜样”这样一个崇高的荣誉授予了我。我深知这个荣誉,既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长期工作在艰苦边远地区的广大华能员工的肯定。

记得1994年,我和同事们一起,从当时工作的西北电勘院,来到西藏,从事援藏工作。第一次看到高耸的雪山,江河奔流,看到了雅鲁藏布江,心情十分激动。作为电力人,我们都知道,西藏是全世界水电资源最集中的地方。但那时的西藏,严重缺电,很多藏区同胞,靠酥油灯照明,靠烧牛粪取暖。作为学水电、干水电的人,那时我们就想,如果能建设一批大水电站,把丰富的水力资源变成清洁、方便的电,让西藏再不缺电,该有多好!

接下来的10多年,我和同事们走过了西藏所有辖区,设计、建造了10多个小水电站,架设了1600多公里的输电线路,为藏区同胞送去了光明。期间,我还把工作关系调到了西藏,一直留在了西藏。

也是在那些年,我知道,华能也一直在西藏开展电力援藏,特别是援建的拉萨、阿里过渡电源项目,受到了自治区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赞扬。同为援藏人,华能“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言辛苦、奉献不计得失”的精神,也让我深受感动。 2009年,华能藏木电站筹备建设的消息传来,我再也坐不住了。虽然装机只有51万千瓦,但在西藏,这不就是我一直做梦都想干上的大水电吗?于是,我向单位领导请求要调到华能。领导和同事们得知这一消息后,很不理解地问我说,“你是总工程师,组织还想提拔你!去藏木,图啥?”

但我知道,是大水电的梦想在吸引着我,藏木就是雅江的序幕啊!我们朝思暮想的开发雅江、建设雅江,就从这里开始。

我以一名普通员工的身份,正式调入华能,来到了藏木电站建设现场。在高原建大型电站,水泥、设备等物资运输是个大难题。为了运输畅通,我主动承担起保证省道306线布丹拉山段畅通的任务。这段不到12公里的路,海拔最高5088米,山脚的海拔3500 米,弯多坡陡,晴天全是灰,雨天全是泥,车辆稍不小心,就容易发生事故,堵住电站建设的重要通道。我和同事每天就在这条路上,来回往返,步行10几公里,协调车辆,相当于每天要爬一座三四百层高的大楼,保证道路畅通。

藏木电站海拔3250米,施工现场非常局促,高峰期,施工人员多,安全风险突出。我每天随手带着相机,提前三四十分钟,赶到工地,检查隐患,做出警示,督促整改。施工人员中很多都是农民工,安全意识比较弱,尤其是高原工作经验缺乏,我收集了很多案例,到农民工住的施工板房,给他们讲安全知识,讲高原注意事项。两年多时间里,前后讲了一百多场,3000多人次听了我的课。长期的坚持得到了回报,几年间,藏木电站始终没有发生任何一例人身安全问题,多次被评为全国“安康杯”优胜企业、示范单位。

记得是2012年7月,现场防洪度汛最紧张的时刻,一天下午,

我正在组织防洪度汛演练。突然接到了大哥打来的电话,说父亲病危,想见我一面,让我赶快回老家。我心急如焚,立即从藏木赶往拉萨,可是机票已经卖完,我只好坐火车,三天之后才赶到老家。父亲已经下葬了,我拔腿发了疯似地往父亲坟头跑,在坟前长跪不起,嗓子喊哑了,泪流干了,头也磕破了,至今化解不了内心的愧疚。爱人哭着安慰我,“爸说了,他不怪你”!

2014年11月23日,藏木电站迎来了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的日子。机组正式并网那一刻,看着自己亲手参与的、雅江第一座电站终于发电了,我真的很激动,也很自豪,我的大水电梦终于实现了。

这些年,常有人问我:西藏那么艰苦,你为什么还一直坚守在那里?是的,西藏确实很艰苦,多数地区氧气含量不足内地的一半,人就算是躺着不动,也相当于内地背了几十斤的东西走路,更何况工作。记得2006年,我们去海拔4500多米的阿里修建狮泉河电站,当时住的是帐篷,烧的是牛粪,吃的是罐头、干菜。一次,车辆陷进了冰窟窿,无法动弹,我们在零下20多度的车厢里,整整熬了12个小时,才在养路工人的帮助下脱离了危险。曾经与我一起工作的同事,有的因为突发高原疾病,由于山高路远,救治不够及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每当回想起这些,我也曾经感到难过、动摇。但我也常想,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正是我们应该做的。更何况,与原来比,现在的条件已经好了太多。不就是因为有无数人的坚持和努力,才让西藏的今天越来越好吗?参加党支部搞党课学习,我常会给年轻同志们谈我的体会,让他们有了切身感受。

去年初,公司考虑到我即将退休,想把我调离一线,安排轻松一点的工作,但我请求继续留在高原,参加雅江第二个水电站—

—加查电站的建设。多年的高原工作经历,我已经熟悉这片土地;另一方面,能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在自己真心喜爱的水电事业上,能多干一点、多干一天,真的都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2017年,是我进藏第23个年头,有人说,像王小江这样的援藏工作者,连接着西藏电力事业的过去和未来。但我知道,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是组织、是华能让我圆了大水电梦。很快,装机115万千瓦的林芝水电站就要开工,华能向着大规模开发利用雅江水力资源又将迈出坚实的一大步。在我的有生之年,我愿发挥余热,为实现华能梦、雅江梦继续奋斗!

唐策技术创新工作室宣讲报告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好,我是唐策。今天,我代表我们的技术创新工作室, 向大家报告。

2009年,大学毕业后我来到营口热电燃料部工作。当年的营口热电正处于最紧张的调试阶段。我记得,那是2011年4月,翻车机系统正在整体试运,拨车机无法正常牵车,困扰着大家。我与厂家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利用所学知识,对拨车机的变频器参数进行了调整。当我按下“启动”键后,拨车机准确的将试验车厢牵到了预定位置。这一次的成功,让我很激动!4月12日晚上,营口热电第一列火车煤进厂,比预期提前了1个月,一次就节省了燃料成本近200万元,这种把知识转化成实实在在效益的体验,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作为一名生产员工,200万元,让我切实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别样的责任。也就是那个时候,激发了我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研究、创新的热情。

在后来的燃料管理创标杆工作中,我发现身边有很多对技术创新感兴趣的同事,例如喜欢研究组态的陈鹏,关注新鲜技术的刘百德,追求细节完美的郝维东……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创新的思维碰撞出志同道合的火花,我们萌生了建立创新团队的想法。2015年3月,适逢厂工会、团委联合发起倡议,鼓励成立创新工作室,我们15个人经过一番商议,用我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就诞生了。

工作室成立,瞄准现场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了堆取料机运行中噪音大的问题。营口热电堆取料机原设计采用的是自重式滴油润滑,润滑效果不理想,运行中最大噪音能达到120dB,常常隔着对讲机,都能听到现场的噪音,长久以来,对身边同事的听力造成了影响。有了目标,我们就开始攻关。我负责设计总体方案,刘明君和王浩天负责收集基础数据,戴伟绘制图纸……工作室一起研究,各尽所长。大家前后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成功的将先进的气液两相流体润滑技术,应用在了堆取料机刮板链条润滑上,设备运行噪音降低了四分之三,单台设备运行电流下降了20A以上,一年下来,可以节电10万多千瓦时。更重要的是,现场工作的同事再也不被噪音困扰了。

记得改造前,有人说,你们费这劲干嘛,设备这样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有这时间不如干点别的。我们却不这样认为,创新工作就是要打破习以为常的东西,敢于做出改变,就是要扎扎实实的找问题、解难题,不做面子活,不搞花架子。企业的效益,工友的笑脸,才是我们最想要的。

2016年4月,为了提高堆取料机运行可靠性,我们运用总线技术改造堆取料机控制电缆,用一根总电缆取代了25000多米各种型号的控制电缆,一举三得,既减少了线路缺陷,又实现了各项保护正常投入,还保证了堆取料机无故障运行。工作室成员李琦对我说,“师傅,我现在每天都在琢磨还能再‘改’点什么?还能为节能降耗做点什么?还能为提质增效努力些什么?“挑剔” 的工作作风,培养了工作室成员敏锐的目光和开阔的思路。工作室成员戴伟是燃料运行班长,无数个夜班的上煤操作给了他灵感,他问大家,能不能试试上煤全自动?这个大胆的想法让工作室成员眼前一亮,一次头脑风暴后,工作方案随即产生。这是戴伟加入工作室以来提出的第一个创新项目,他既紧张又期待。两个月里,他都经常在现场,研究改造工艺,协助优化控制逻辑,与大家交流使用心得,五六个来回后,营口热电厂全自动配煤及上煤系统正式运行,不仅实现了精准配煤,还能自动判断故障,有利于减少误操作。戴伟说,能为工作室出一份力,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有利于节能降耗,那些熬过的夜、吃过的苦不算什么了。

2016年8月,工作室开始着手开发智能化煤场管控系统,将三维激光成像及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到圆形煤场。股份公司在得知此事之后,非常关注,给予大力支持,投入资金400万用于项目开发,工作室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因为是全国首台,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研发难度可想而知。我们立下军令状,不完成项目绝不罢休。那段时间里,十几个85 后的年轻人每天奋战在现场,工作到凌晨两三点,也一点儿都不觉得累。

项目开始后不久,工作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软件计算出的堆取料机俯仰角度与实际的俯仰角度不一致,这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工作一度陷入僵局。困难时刻,工作室最不怕的就是挑战,最不缺的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家分组行动,一组核对基础数据,一组负责运算,你累了我顶上,我受困他冲锋,连续奋战三天三夜,用掉400多页草纸,终于把问题解决了,使项目顺利的进行下去。2016年12月1日,由营口热电自主设计并研发的智能化煤场管控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先进的功能,智能化的控制,使电厂输煤系统运行效率及运行安全性、智能化程度、煤场管控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我们也因此走到了全国的前面。

这些年,我们围绕生产现场,解决了一些难题,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小有了些名气,常常有人问我,做好创新项目的经验是什么,我的答案就是集体的智慧和团结的力量。说实话,这些年我们遇到过很多挫折,也有快坚持不住的时候,是大家技能互补,精神支撑,才完成了很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走的再远,也不曾忘记为何出发:“企业为我们搭建平台,培养我们成长,成为一支会创新、敢拼搏、讲奉献、业绩优的团队是我们对它最好的回报。”

两年多来,工作室的党员比例已超过了60%,整体战斗力和带头作用再上一个新台阶。工作室也于2017年4月被集团公司正式命名,成为华能集团首批15个技术创新工作室之一。技术创新引领全面创新,越来越多的青年像我们一样走在技术创新的大路上,11个青年创新工作室在营口热电的舞台上不断的激发出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曾经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作为华能万千青年中普通的一员,我们心中始终充满敬畏,充满感恩。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将不断挖潜,不停攀登,努力建设渤海湾里的智慧电厂,为实现创新梦、华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萨希瓦尔电站工程部宣讲报告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萨希瓦尔电站工程部的主管于益涛。下面,我代表萨希瓦尔电站工程部向大家报告。

今年6月8日,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这一天,集团公司在海外投资建设的第一个最大规模的燃煤电站——巴基斯坦萨希瓦尔电站竣工投产了。它是集团公司响应国家“”倡议,交出的完美答卷!是华能人在中巴经济走廊上,谱写的崭新篇章!萨希瓦尔电站,见证了华能建设者敢为人先、拼搏奉献的足迹。

2015年5月1日,我们工程部15名职工,作为“先遣队”, 最早踏上萨希瓦尔这片土地。虽然对那里的艰苦条件早有耳闻,也做好了思想准备,但到了现场,大家还是很受震撼:气温高达四十五、六度,站在露天就像被烈火炙烤,护目镜都被晒得变形,胶鞋被晒得开胶。现场两个集装箱就是临时的办公场所,没有空调,也没有风扇,在里面即便坐着不动,汗水也流个不停。

当地的物资极其匮乏,买5个塑料盆要去3家商店才能买齐,买4件相同型号的衣服要在全国调配;就连在中国最普通的面条,在巴基斯坦也要卖到60元一把。像榨菜、火腿肠、鸡蛋,都成了奢侈品。

为了确保安全,我们把住处安排在离厂址15公里外的一个军营中,房间里阴暗潮湿,蚊虫乱飞,垃圾遍地,营区外就是荒凉的黄土山,还经常有眼镜蛇出没。由于基础卫生条件差,还时有登革热发生。为了保证安全,项目部制定了严格的工作、生活纪律。我们每天两点一线,除了工地、就是驻地,几乎从不外出。

天壤之别的环境、艰苦的条件,再加上工作头绪繁多,很多人出现了发烧、腹泻,燃料专工邵勇一个月就瘦了20多斤。很多人开始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有的甚至对自己来巴基斯坦的决定产生了怀疑。

看到大家的思想波动,项目党委书记和支部书记分别找大家谈心,鼓励大家:“我们走出来就代表华能、代表中国!”“不怕,有困难大家一起扛!” “既然选择出来,就要干出个样子,不然有什么脸面回去。” 听到书记语重心长的激励,大家顿时信心倍增。

大家都是初次走出国门,工作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可研、初设、施工、调试,每推进一项工作,都要付出很多额外的艰辛。

萨希瓦尔厂址土质疏松,建厂房必须进行30多万方的基础换填 。2015年8月,现场基坑开挖,最深处达15米。那段日子,大雨下个不停。坑里的地下水、雨水若抽不及时,基坑就可能出现塌方。工程部的同志们冒着大雨干了三天三夜,轮流蹲守在基坑旁,一边用潜水泵抽水,一边查找随时出现的裂缝。渴了就喝基坑的水,饿了就吃那种又干又硬的馕。或许是大家的精神感动了上苍,我们最终保住了基坑。

项目建设中最关键的还是物流。巴方基础工业薄弱,项目88% 的设备和材料要从国内运去。一船货物自上海港发出到施工现场,至少要45天。既要保质保量,又要加快速度。怎么办?我们严格验收,确保缺陷不出国门;同时紧盯现场,催促厂家加快生产。为了施工需要,大家都当起了搬运工,不管谁回国,行李箱里带回来的不是土特产,而是图纸、备品、配件。两年来,通过大家随身携带到现场的图纸、零部件达上万件。

工程建设全面展开以后,3000多名巴籍员工参与到工程建设中。这些平日里穿巴袍、拖鞋、一天五次祈祷的巴籍员工,素质与中国工人相比有较大差距,把他们管好是个大难题。项目部一方面是严。严格执行规定,奖罚分明;另一方面又是爱。尊重他们的习俗,现场设立祈祷室,让他们按时祈祷;就算加班加点抢工期,也要让他们正常过斋月。工地还组织捐款,帮他们解决特殊困难。很快,巴籍员工都接受了中方的管理方式,还经常对我们伸出大拇指说:“中国朋友,真正的好兄弟!”

两年的项目建设是一场与高温较量、与时间赛跑的战役。两

年多来,现场的同志们一直是“5+2”、“白加黑”,没有星期天,也没有节假日。长时间戴安全帽再加上太阳的暴晒,在工程部每个人脸颊上,都留下两道被人称之为“安全印”的白色印记。

尽管条件艰苦,尽管困难重重,大家都没有忘记动员会上领导的嘱托:打造精品工程,树立华能在“”上的品牌形象!

设备招标、图纸审查、催交催运、质量验收……一项项工作忙而不乱,大家保安全、抢工期、抓质量、控造价,一项项记录被陆续刷新。

项目进入到了施工调试阶段,正逢高温天气,正午施工现场设备表面温度达到了60多度,很多工人隔着厚厚的手套,都感觉到设备烫手;穿着胶靴双脚被烫的直跺脚。在这样的气温下,大家一直在现场默默坚守。

为了按期完成任务,项目部把锅炉水压试验、全厂倒送厂用电等24个重要里程碑节点,落实到了每一个人头上,在鲜红的党旗下,由党员带头,签订了责任书。接下来大家都像拧紧了发条一样的投入工作。

我负责的是锅炉水压试验,为保证锅炉焊接质量,焊口实行 “终身负责制”,五级验收,级级签字画押,不达标准不转序。最终,提前两个月完成两台锅炉水压试验,82000多道焊口无一泄漏。

化学环保主管孟骋负责化学制水,他日夜穿梭在现场,监督、检查、管理、协调。没有会议室,就组织参建各方在现场站着开会;晚上没有正式照明,就打着手电梳理当天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日夜鏖战,2016年10月30日,当他捧着现场制出的第一批合格水时,激动得两手颤抖。

2016年大年三十晚上,我们倒送厂用电实现一次成功。为了这一天,大家连续奋战100多个日日夜夜。电气专工周鹏林连续 3天3夜工作在现场,身体还一直在发烧。倒送厂用电成功后,他累得吃不下一口年夜饭,也顾不上给家人拜年,就沉沉地睡着了…… 大家精诚协作、合力攻坚。随着项目的推进,24个重大里程碑节点正点完成率百分之百。

2017年的5月24日和6月8日,是我们终生难忘的日子,两台机组分别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验。建设工期仅用了22个月零8天,比计划工期还提前200天!面对不断飞来的一封封喜报,我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任凭泪水流淌,“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2017年7月3日,萨希瓦尔现场一片欢腾。在项目庆典仪式上,巴基斯坦前总理谢里夫称赞,项目创造了巴基斯坦电力建设史上的奇迹。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曹培玺等领导称赞电站,以对党忠诚、为国争光的赤子精神,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顾全大局、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尊重科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精诚协作、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创造了萨希瓦尔速度、萨希瓦尔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传颂出一个个感人的华能故事。

汽机专工孙永军的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在老师给出的《我最想干的事》的题目下面写道:“我想把一卡车冰块运到巴基斯坦,让在那里工作的爸爸凉快一下”。听到孩子懂事而又天真的话语,大家心里都酸酸的。

2016年冬天,部门主任孙传庆和妻子双方的三个老人相继住院,孙传庆知道后焦急万分,既牵挂又愧疚。大年除夕晚上,病床上母亲忍着病痛,强作笑脸,与远在巴基斯坦的孙传庆视频,说自己身体没什么大毛病,让他千万不要牵挂。孙传庆泪流满面。脱硫主管贺同生,一直与妻子用视频进行交流,可是有一段时间妻子只打电话,却不用视频。他感到非常奇怪,当他强烈要求妻子打开视频的时候,才发现妻子的右胳膊打着绷带,脸部大面积擦伤。原来,妻子摔伤已经一个多月了。

类似的事情,在工程部、在萨希瓦尔项目部,还有很多、很多!

回想在巴基斯坦工作的两年,我们有汗水,也有泪水;有辛酸,也有心痛,但是,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背靠集团公司的强大支持,点亮了中巴经济走廊上的第一盏明灯;我们依靠团结和努力,兑现了华能对巴基斯坦人民的庄严承诺。在集团公司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道路上,萨希瓦尔精神将激励我们,永不止步,奋勇向前!

那红宇宣讲报告材料

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新能源辽宁分公司的那红宇。

2009年,我从火电来到华能新能源。记得第一次爬上风机的顶端,看到周围群山环绕,听着耳边呼呼的风声,俯瞰着大地,那一刻,感受着电从风来,很新鲜、也很兴奋!然而,兴奋劲还没过去,就遇到了说来让人脸红的事。一天,一台风机顶部一个几分钟就能处理的故障。因为两次拿错了工具,70多米高的风机,我上下来回爬了三次,用了快两个小时,吃尽了苦头。从那时起,我下定决心,干风电一定要沉下心来,脚踏实地,把路走稳、把工作干扎实。

当时正是公司快速发展的时期,风场大多都是新人,没有师傅带,厂家更是不愿意教,怎么办?我想了想,除了自学,只有

“偷师学艺”。我自己一遍一遍地翻阅图纸,在设备安装的时候,钻到风机里去核对设备,一有时间就给自己模拟出一个故障,把机器拆了装、装了拆。有时在风机里一呆就是十多个小时。每天看着厂家人员,只要他们准备出去干活了,我就提着工具包,先爬上塔等着,嘴上说帮着辅助工作,其实是准备偷学他们的消缺过程,默默的记在心里。就这样,我一边自学,一边偷学,从最基础的擦拭设备、搞卫生开始做起,到巡检、定检、维护、检修,一步一个脚印,终于掌握了一些技术。这么多年,我始终坚信:业精于勤!精湛的技艺是干出来的,

踏实的道路是走出来的。2011年,我调到高山子风电场担任代班长。为了尽快掌握风场设备的分布情况,我用休息的时间,把所有的线路都徒步走了一遍。高山子风场建在偏僻的山区,最远的一座风机,开车往返需要一个半小时。有的风塔建在山顶,看起来近在咫尺,徒步走起来翻山过梁,要几个小时。记得当时是冬天,室外零下20多度,到处都是厚厚的积雪,风都能吹到骨头缝里,为了路上能走得快一点,我每次只穿一条不太厚的裤子,拄着木棍,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经常一天下来,绝缘靴里灌满了积雪,裤子刮了三角口子,全身冻得连刺扎进肉里了都不知道。每次回到宿舍,同事都说我像个要饭的,问我何苦啊,就这样我用了8天,我终于摸清了风场168基杆塔、67台箱变和风机的精准点位。从那以后,每次定检维护,我都能够快速准确地直接奔着故障地地点去。

在风场,大家都觉得维修枯燥,又脏又累。可对我来说,风场的每一台风机都是我的兵,他们训练有素,我的心才踏实。夏天,机箱像蒸笼一样,风机齿轮箱油温高限负荷,得一台台爬上去清理。每次才爬几个爬梯就是一身大汗,体力消耗特别大,以往我们的工作量是每天2-3台,但是那段时间我经常爬6到8台,相当于每天爬200层楼,经常是干完活才发现,放在胸前的手机已经被汗水浸泡得不能开机了。大家说我是一台永动机,其实我很享受这个过程,虽然累点,但看到风机经过清理又平稳的运转,真的很有成就感。记得,刚开始的时候,场里的风机机舱罩下沉,都需要厂家

用吊车进行维修,每次都要花4、5万,不仅花钱,而且停机耗时,影响发电。我看着着急,就一直在琢磨别的办法。我们尝试在机舱内寻找吊点,用千斤顶代替吊车,进行调整,经过反复试验,取得了成功,前后只花了25元钱。用这个方法,可以解决很多风机的同类问题,省钱又便捷,大家把它叫做“那式工作法。”说真的,虽然算不上是什么大事,可我听了心里还真有点自豪感。

还有一件小事,也关系风场的运行和管理,离不开尽心尽责、

认真和坚持。2014年春节,一场冻雨冻胀了风场的光缆保护管,影响了信号的传输。修光纤我们没有设备、也没有干过。好不容易请来了外委公司,才干了一天,就被冻跑了。风机多停一天就多损失一份电量。作为场长,抢发电是我的职责,决不能因为设备问题少发电。我给班组的同志们打气鼓劲,找外委公司借来了设备,带着大家自己动手,边学边修。我们光着手,在零下30多度的风场里熔接光缆,几分钟的时间手就全冻僵了,我们轮流着到车里暖手,等手恢复了知觉,再出来接着干,就这样干了整整 9天,终于完成了抢修任务。就在那几天,我的女儿出生了,我匆匆赶回医院看了她一眼,第二天就赶回了风场。永远也忘不了,离开医院的那天早晨,妻子眼泪汪汪的看着我说:“没事,你回去吧”。说真的,我也想陪着她,可是想着现场还没有修好的光缆,想着班组的同志们还在那里抢修,作为团队的队长,我怎能不在场。

我们的风场是一个团结向上的团队,场里一群80、90后的小伙子每天带着干粮、背着水,在风机上忙碌,虽然辛苦,可我们能够看到日出、日落;虽然经常满身油污,但也是风场上的一道风景。我们的目标是“创一流企业,建一流电场,还要做一流员工”。在风场运行管理中,我们找来同地区风电企业的运行数据,进行对标分析,找出不足之处,重点提高风机运行利用率。以最快速度消除故障,减少停机损失,同事们常说:“风机不转圈,不休礼拜天”。几年来,在国产风机质量问题多发的困境中,高山子风电场作为第一个出质保期的风场,机组运行率达到99%以上,各项生产指标在同地区的风场对标中一直名列前茅。

瘦身健体,提质增效,要多省一分钱,也要多发一度电。围绕这个目标,今年公司成立了统一的集约化检修团队,团队有15 名技术骨干,平均年龄29岁,我也从风电场调到检修中心,负责带领这个团队,我的责任范围更大了。今年7月,风场年度大检修,从升压站定检到试验,全部由我们自己完成,虽然第一次干,但大家用心学、认真做,仅用40多天,就完成了9个风电场的 12座升压站的定检任务,节省了几十万的外委资金。风季来临,看着一台台不停转动的风机,别提心里多高兴了。

作为一名80后,这些年我收获了成长、收获了经验。今天,组织又把华能榜样这样崇高的荣誉授予我,让我倍感肩上的责任大。我坚信,人可以不伟大,但必须有责任,有信念。在风场的每一个日子,我都是充实的、快乐的。我将坚定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回报这个爱我的企业!

扈景宣讲报告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是来自资本公司贵诚信托的扈景。今天站在这里,

以“华能榜样”的身份发言,并不是我为华能发展做出了多少贡献,而是要表达对华能的感激之情。

2008年底,华能重组贵州省黔隆信托公司时,我已经在这个公司工作了16年。但老实说,具体业务并不熟悉。因为这个公司在16年间只做了5笔信托业务,规模不到3个亿,还拖欠税收3000多万元。公司重组,去还是留?在我纠结、彷徨之际,新任公司主要领导的一句话坚定了我的信心,“华能重组公司,决不会落下一个兄弟姐妹”。这是我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华能的宽厚和担当。

选择了留下,选择了华能,就得正视自己的短板与不足。一

切从头开始!业务不会,我就不放过任何一次培训和实践的机会,收集所有与业务有关的资料,虚心向每个人学习,仔细阅读每一份合同,尝试着去理清合同间的法律关系、推导业务交易结构。信托是两头在外的业务,既要寻找项目,还要寻找资金。由于业务不熟悉,没有市场资源,几个月,谈了二十多个项目,一个都没有成!

起步真的很难!多少次,我都怀疑自己能不能再坚持下去!记得拜访一家大银行,人家要么说开会、要么说处理事情。我们厚着脸皮,耐着性子,上班前堵,下班后等,请求对方给10分钟、

5分钟的交流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执着和诚意终于打动了对方,答应给一笔小业务,信托报酬10万元!

10万元!除掉团队的差旅费所剩无几,业务类型也不太常见,风险难以预料。接吧,入不敷出;不接吧,心有不甘。思考再三,我们接下了这个小活!没想到的是,这种业务模式刚刚成型,在这家银行系统有很大的需求。于是我们抓住机会,与该行的数家分行大规模开展此类业务,居然取得了在该银行系统信托业务合作量连续3年排前三名的好成绩。

事后回想,我和小伙伴们都非常感慨,在市场中行走,尤其是金融市场,机会稍纵即逝,一分钱也是商机,成功没有偶然,全靠付出和努力!

随着业务渐渐铺开,需要对接服务的客户越来越多。做买返业务的时候,一般一个项目有5到6个交易对手,分别在不同的地区,我们作为项目牵头人,负责协调各方,从项目谈判、交易结构设计、信托法律文件的拟定都需要电话沟通,每天的电话堪比热门接线员,经常是两个手机,一边一个耳机,不出差时加上座机,几乎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电话不断,一天下来,身心疲惫,回到家再也不愿说话,很长一段时间患上了电话铃的幻听症,似乎总有电话的铃声在耳边响着。就这样,一单一单的,我们做了数百亿的买返业务,与数十家的金融机构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

2014年初,公司领导找到我:“扈景,你作为主力牵头研发资产证券化业务吧”。我很吃惊,“我行吗?”这是一项全新的挑战。我和项目组成员潜心研究,偷师学艺,现学现卖,短时间内强行把自己变成了公司的证券化业务专家,半年如期完成任务,做成国内唯一一单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获得了广泛的市场好评和行业美誉。

2015年,我又作为主力承办银监会试点的信贷资产流转业务,

与数十家银行开展了信贷资产流转的业务合作,使公司成为在银登中心业务量最多的机构,助力公司先后获得了多项大奖,奠定了公司在信贷资产证券化和资产流转领域的领先地位。令人开心的是,同业间只要提到流转业务,都会伸出大拇指——华能贵诚,牛!

信托和投行一样,是个年轻人更有精力优势的行业,是知识、

智慧和技能的比拼,还有体能、耐力和精神的博弈。无论是打交道的客户,还是公司新进的员工,大多是跟自己孩子差不多的年轻人,像我这个年龄,还在信托一线打拼的人已经非常少了。一些同事、朋友都跟我说:“年纪大了,不要那么拼了,应该是吃果子的时候,你还在拼命种树”。我总是笑笑说:“能够种树,说明我还没有落伍,公司今天这个大好局面来得不容易,公司好,团队好,才能大家好!就当做好传帮带,站好最后一班岗吧”。

做一个项目,往往需要反反复复的调研论证,对每个人的身体消耗和精神意志都是极大的考验。我们常常有忙了几个月的项目不能落地的情况,付出的精力打了水漂,那种绝望沮丧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每到这个时候,我总是安慰小伙伴们:“没关系,权当练兵,学来是自己的,继续干”。当然,我也有愧疚的时候。说好陪女儿外出购物,临出门时接到电话有业务要谈,只能对她抱歉;说好与先生一起过节,加班到深夜,只能请他原谅;说好周末看望父母,出差在外没能赶回来。有一次做项目,突然接到老父亲的电话,问我在哪里?干什么?,我才想起来自己已有十来天没和家里联系了,当初说好的常回家看看,变成了一句空话……

但我时常想,愧对家人,以做好本职工作为己任,又岂止我一个?在我们公司,曾经,为减轻员工负担,公司领导亲自将两大箱合同从新疆扛到北京;重组之初做星洲1号项目的时候,全公司四十多号人分散到全国各地募集资金,公司主要领导凌晨三点还在给奋战在各地的员工发邮件,加油鼓劲,成功募集资金32 亿元,成立了当年全国最大的一单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震动整个信托业; 2011年,为突破发展瓶颈,公司发动了“大干567,血战100天”“再战100天”的行动,全体员工5+2,白加黑,超额完成任务;今年,响应集团“提质增效”号召,公司展开了“2017中期百天行动”,等等。

付出的背后,是成功的喜悦!重组8年,贵诚信托综合排名从行业末尾,跻身到了现在的全国第四,累计信托规模超过3万亿,上交税收41.49亿元,累计利润104.55亿元……。在集团公司这个大家庭中,看到我们信托、看到金融板块,能够为华能的事业发展做出属于我们的贡献,我作为其中一员,真的感到由衷的自豪!感谢华能让我们有了一个遵义会议式的转折,才有了今天的辉煌一步步走来,总有人问我,累吗?累,常常加班、任务不断,

一年2/3的时间都在外面出差,曾经一天之内飞机加火车跑了贵阳、上海、杭州、北京四个城市,怎能不累。也有人问我,值吗?值!为那一句“不落下任何一个兄弟姐妹”。还有人问我,后悔过吗?不后悔,因为我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更为幸运的是,遇到了一个值得信任和托付人生梦想的企业—中国华能。

八年来,我只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却得到这么高的荣誉,

我知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对全体华能金融人的肯定。作为华能金融企业的一员,我将倍加珍惜工作机会,在岗一天,尽责一日,兢兢业业做好每件事情。感恩这个时代、感恩华能,是它让我们有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陈艳宣讲报告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是陈艳,现在苏州热电厂任运行值长。

1991年,我从技校毕业进入苏州热电工作。新的环境让我对未来满怀憧憬。可到班组报到的那天,发现除我之外清一色全是男同胞。大家将我当宝贝似的照顾,脏活累活不让我碰。班长更干脆,说:“女孩子,不需要太辛苦,做好后勤管理就行了。” 我心里不服气,虽说我是女同志,但让我只做后勤,那怎么行!我向班长请求,“我不要特殊照顾,大家能做到的,我也一定做到!”生产现场噪音大、温度高、粉尘多,我全然不顾,努力做好师傅的“小跟班”,什么活都认真学、抢着干。时间久了,电厂上下都知道运行部有个不服输的“倔丫头”!几年间,我也从 “小跟班”,一步步成长为电气副值、主值、班长,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运行骨干,后来我还成为一名党员。

2005年,电厂2台6万千瓦的热电联产工程开工建设,我被抽调参加新机组的安装调试。为提高学习效果,我白天将现场的盘柜布置情况在纸上画草图,晚上回到家再把它认真地誊画在本子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我的笔记涵盖了全厂电气设备接线的基础定置图,每一台设备的详细参数、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都有详细备注,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同事们发现了我的小秘密,纷纷将笔记本借去学习参考。如今,笔记本已被大家戏称为运行的“葵花宝典”。

经历新机建设投产的学习和锻炼,我的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创造了电气运行操作10万余条无差错的纪录。2013年,我通过竞聘,成为了一名女值长。这在苏州热电、江苏分公司还是第一个!

因为在整个火电行业女值长非常少,同事们都开玩笑“陈艳,

你现在成为我们的大熊猫了”。我知道,玩笑的背后,是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女同志20多年干运行不容易,不仅黑白颠倒,生活不规律,还需要克服心理、生理上的困难。我也知道女人需要保养呵护,需要留住美丽,爱人甚至打趣地说,他都不记得我穿裙子是什么样子。

工作中有时也会经常遇到委屈,有时为了工作还会发生争执。当听到在背后说“一个女人这样卖命地干着男人的工作,图个啥呢?”,我心里也不是滋味。但我无怨无悔,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对得起这份职业。我还是一名党员,更要对得起这个身份。

工作得到了同事和组织的认可,着实让我很有成就感。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压力。苏州热电装机不大,但担负着半个苏州城的供热任务,苏州高新区更是云集世界500强企业,一旦断汽,不仅影响企业效益,还会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

在电厂,“值长在八小时之外就是厂长”。因为心中常惦记着生产,我有时晚上睡觉做梦,梦里全是监盘操作、事故处理的画面。我爱人打趣说:“你这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的弦绷得太紧啦!”但我知道,正是凭借女同志特有的认真细致,担任值长以来,我审核出100多份有错漏的工作票、操作票,并创造了发布工作命令零差错、连续运行零非停的记录。

记得2013年6月,正值“迎峰度夏”的关键时刻,一场十几年来罕见的特大雷暴雨袭击苏州。厂区低洼路面迅速积水,一些配电间开始渗水,循泵房照明、400V配电间照明、直流室空调等辅助设施因为雨水渗透,跳了开关,机组随时面临跳机的可能。

“险情就是命令!”紧急的时刻,运行操作来不得一点马虎,

我连续下达13条值长命令。各专业紧张有序地开展抢险巡查工作,终于在最短时间消除了隐患,确保了两台机组安全运行。

这是我当上值长后处理的第一起紧急情况,在危机解除的那一刻,我心里百感交集,一个在家里炒菜把油锅烧着都手忙脚乱的小女子,哪里来的胆量和镇定?其实我知道,我们运行人员平时的积累,就是为了“关键时刻显身手”,保证设备稳定运行。

2014年,苏州热电2台25万千瓦燃机即将开建。我被电厂安排带领新员工赴桐乡燃机培训,做好传帮带工作。看着他们稚嫩的脸庞、灿烂的笑脸,不由得想起23年前刚参加工作的自己,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我密切关注青年员工的培训情况,全过程跟班;组织开展“人人上讲台”等活动,想方设法,引导大家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提升,圆满完成了电厂交办的带队伍任务,为把苏州燃机打造成中国城市燃机示范电站储备人才。目前这个队伍中已有7人竞聘值长岗位。

2016年,又一次迎来了全新的挑战,苏州燃机项目进入全面生产准备阶段,我带领同事熟悉设备,熟悉现场,画图纸,编规程,建立各类设备台账清册。随着燃机进入电气系统倒送电和调试,我带领大家已经连续三个多月12小时两班倒,我们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调试和试运工作,整个过程做到了操作安全无差错,保证了调试工作顺利进行。2017年7月30日下午3点58分,1 号燃机顺利通过96小时连续满负荷试运行。看着集控室内大家笑逐颜开的样子,我才突然想起自己已经六天没有回家了。

女儿今年考上了大学,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我很少有时间陪她,每次的家长会都是爱人去参加。即便是中考、高考那几天,都因为我工作原因而没能陪她。有一次早班,我意外地接到她的电话,但一听是我的声音,连声说:“妈妈,我拨错了,是想联系爸爸的。我有点发烧,你先忙吧。”说完就挂了电话,顿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作为母亲、作为妻子、作为女儿,我亏欠的不止女儿一人。 20多年里,很多个除夕、中秋之夜,我只能在运行岗位上遥寄祝福。每次打电话给父母,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我们挺好的,你不用担心,去忙你的吧!”

26年前,因为梦想,我选择了苏热,从此与华能结缘;26年前,苏热只是9000千瓦的小厂,如今,苏热已经成长为62万千瓦的中型现代化城市电厂。苏热的发展只是华能在江苏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正是有成千上万个像我这样的普通员工,坚守信念、坚持一线,伴随着企业发展一同成长,才成就我们世界第一的“中国华能”。

但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是幸运的,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组织却给了这么高的荣誉。我一定会不忘初心、尽我所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做精本职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华能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添砖加瓦。